关于孩子学习中的“粗心”现象

老二River今年五岁,上Kindegraten(幼儿园),前几天学校放假,就回到了她以前上学的Pre-K(学前班)去拜访。
正好见到园长Linda女士。Linda今年大概五十岁左右,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四十余年,极有爱心,经验丰富,总是给家长们很多实用的育儿小建议,另人茅塞顿开。
那天Linda盛赞River如何如何聪明,早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,如果玩了一个难度比较高的拼图游戏或者积木游戏,她往往可以持续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集中注意力,热爱挑战。Linda提到这样的孩子将来在学习方面会比较占优势。我心有所感,提到自己小时候,总被老师批评,说“很聪明”,可就是“太粗心,不够仔细,做题速度太快,错题率太高”。我开玩笑说,当年自己要是有女儿这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,学习成绩可能就不会那么糟糕啦。
没想到Linda说,“那不是你的问题,那是老师的问题。你做题太快是因为老师出的题目或者教学资料难度太低,你觉得太简单,当然就想快快做完——看起来是你粗心,实际上老师没有照顾到你作为个体的特殊的学习需求。”我小小的心灵里充斥着被人理解的快感,脑海里虚幻着自己泪水滂沱的模样——为什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,从来没有人这么告诉我呢??为什么我的童年记忆总是充斥着批评与苛责的负面记忆呢?印象中,似乎总是有人不停的告诉我,我哪里哪里做得不好,哪里哪里说得不对,哪里哪里还是不行。耳边否定的声音伴随了成长历程的每一天。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,妈妈每次去开家长会的时候,我都提心吊胆的在家等她回来,因为回来以后妈妈肯定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发脾气。比如说为什么你不是大队长呀,为什么老师不喜欢你呀,你看你在学校做得不好妈妈都没有面子呀,种种种种。现在想想,真的挺郁闷的。
Linda一席话,我犹如醍醐灌顶:原来不是我不好不行不对太孬种,而是老师不会“因人施教”么??回来沾沾自喜地打开微信,兴冲冲的跟母亲说。
母亲一句话点醒梦中人,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,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,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呀。
静下心来想想,国内的大锅饭式教学,僧多粥少,一个老师面对六七十个孩子,自然很难“因材施教”,美国学校跟国内相比较而言,显得都是小班教学,两个老师对着八个孩子,还加上不停轮换的教学助手,合着三个老师对着八个孩子,自然可以“量体裁衣”。
现在我自己做老师,对此更是深有体会。每次期中期末给学生写总结评语,总是被强调“格调要积极要正面”,一定要充满正能量;在最后如果提到孩子哪里“不够好”,角度也务必要慎重,必须从“哪里可以改进”、“该如何提高”之类的角度细细说明,不能对学生一杆子打死,说什么“该生…有待提高…有待进步”之类的。那样的话,把责任都推给学生,老师一抹干净,是行不通的。
教育必须细致才能成功。学生在学校里总是处于弱势,只有细心的老师才能教出成功的学生。我们老师之间都经常讨论,如何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?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?当然至于学生学不学,如何学,那是要另外开篇讲述的了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